俗話說,倉廩實,天下安。但今年一方面是局部地區遭遇新冠肺炎疫情,另一方面,北方因為秋汛的影響,全國大概有三分之一的冬小麥比正常時節晚播。而進入今年夏季,南方局部地區又面臨著嚴重的高溫干旱挑戰。在長江流域,許多秋糧的主要產區發生高溫干旱的時候,正是水稻生長孕穗的重要時期。從北到南、從夏糧到秋糧,幾乎都不同程度受到了自然災害的影響。
基層認為該現象反映出的問題有以下幾點:一是現在中國的糧食生產狀況如何?中國有14億多人口,是糧食消費大國,今年又出現了持續性的自然災害,部分群眾擔憂我國每年糧食的生產量跟不上消費量。二是中國將如何發展糧食的生產?俗話說民以食為天,通過這次我們發現了中國農業雖然提升了基礎設施薄弱,生產手段落后等問題,但是遇到自然災害,糧食的生產力就停滯不前。三是中國的糧食生產潛力有多大?現有的耕地畝量、農業工具及農耕人口已開發大半,卻只是剛剛滿足消費量,部分群眾疑慮中國的農業潛力無法有更大的發展前景,今后需依賴大量的糧食進口。
相關建議:一是中國糧食總產量位居世界第一,人均380公斤左右(含豆類、薯類),實現糧食基本自給,中國稻谷和小麥兩大口糧完全實現自給,谷物自給率超過95%。經過艱苦努力,我國以占世界9%的耕地、6%的淡水資源,養育了世界近1/5的人口,從當年4億人吃不飽到今天14億多人吃得好。二是中國人均占有糧食雖然不可能增加很多,但發展食物多樣化生產的前景廣闊,隨著肉類、禽蛋、水產品、水果、蔬菜等供給量的繼續增加,對口糧消費的替代作用將進一步增大。通過推進養殖業科技進步,提高飼料報酬率,提高食草型畜禽和水產品等節糧產品的比重,可以減緩對商品飼料糧的過快需求。三是要做到提高現有耕地單位面積產量。始終堅持以農業為基礎,把農業放在發展國民經濟的首位,把發展糧食生產作為農村經濟工作的重點;改革農村生產關系,調動農民發展糧食生產的積極性;不斷改善農業生產基礎條件,加快農業科技進步,提高農業裝備水平,增加農業投入,保護生態環境。
如今,我國農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率超過72%,4000多種我國生產的農業機械裝備馳騁在高原、極寒、平原和南方丘陵山區等不同區域的田野里。而搭載了大數據、云計算、北斗導航等現代化信息技術的智能農機,更是讓我國農用無人機裝備總量、作業面積穩居世界第一。
2022年12月13日